欢迎来到成都市供应链协会!

|

|

中国最早一批发酵食品菌种创世界菌种资源之新纪元
2021-08-10 11:11:29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注解了奋斗者的艰辛与荣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保利集团策划推出“鎏金保利·致敬百年”系列融媒体产品,搜集了系统各单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珍贵的传家宝、老照片,以小见大,以物证史,一同回溯奋斗故事,牢记发展初心。

一件件生动具象的历史信物、一张张定格时空的泛黄照片,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铭刻了保利人砥砺奋进的足迹,更生动描绘出了保利人的精神图谱,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红色资源。

关于它们的故事

今天的保利人

值得听一听——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00年。照片里是保利中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下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保藏的我国最早的一批菌种。通俗来说,菌种是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可用于科研、生产、检测等多种用途。不要小看CICC保存的这些菌种,它们在我国传统酿造白酒、黄酒、酱油等食品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在酒精、乳酸、柠檬酸等工业领域也发挥着战略资源优势。它们的故事,要从近百年前说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开我国酿造微生物之先河

CICC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7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最早成立、当时全国首个唯一的工业微生物发酵研究机构,由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騊声先生担任酿造研究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为当时的工业酒精生产、酱油工艺改良、菌种分离与保藏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为我国传统酿造技术、酿造微生物学、工业发酵技术的开拓与发展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受时代发展和当时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建立初期的菌种保藏技术方法十分有限,保藏工作条件相当简陋,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只有在密闭的无菌间的酒精灯下进行操作,菌种保藏只能采用基础的斜面传代保藏维持,放置于室温。照片中这株编号为1001的冻干管,正是最早一批菌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酿酒酵母,它的来源可追溯到研究室建立初期,像这样尤为珍贵的菌种,CICC有100多株,承载着我国近代酿造微生物研究的历史。

1935年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同仁合影,前排右2为时任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的金培松

不忘初心,恪守不渝

建我国菌种收集之规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护最早收集下来的几百瓶菌种不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时任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的金培松先生曾经孤身隐藏、抢救和保护,使这些珍贵的菌种最终得以保藏。

金培松先生照片

1941年9月,金培松先生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创办的《工业中心》杂志上发表了《本所历年分离鉴定及贮养之各种发酵微生物》,并单独在本所研究专报第126号上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最早出版发行的、有着较系统完整的编目规则的菌种目录。这本目录对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自成立十年来,所收集保藏的323种微生物菌种进行系统整理、编目、公布,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中央工业试验所出版的《工业中心》期刊

(1941年第九卷第一、二期封面与第三、四期目录)

1941年出版的最早的菌种目录:

《本所历年分离鉴定及贮养之各种发酵微生物》(共15页,此为前四页)

1973年制备的酿酒酵母1001的冻干管保藏卡片

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创世界菌种资源之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更名为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工业发酵研究室,金培松深知菌种的重要性,1953年在发酵室成立了菌种保藏组,自此标志着专业化的菌种保藏机构正式成立。1958年10月,根据轻工业部的决定,原上海工业试验所迁入北京,在北京组建了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发酵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前身),当时保藏的工业微生物菌种已达到400多株。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来的菌种保藏组成为了全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工业微生物中心,CICC正式成立。

至今CICC仍然保留着1941年菌种目录的编目规则,保藏着与该菌种目录一致的菌种160余种。采用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液氮超低温冻结和真空冷冻干燥方法,使这些菌种在低温、干燥、隔绝空气条件下得以长期永久保藏。CICC秉承“专业、效率、责任”的服务理念,积极引进微生物研发新技术,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国家菌种资源库之一,收集保藏包括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菌种、现代工业发酵产品菌种、益生菌等特色资源达13000余株,每年为国内3000余家工业企业提供高质量微生物菌种资源和专业化技术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保利集团、保利中轻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CICC菌种库

中国最早一批发酵食品菌种创世界菌种资源之新纪元

2021-08-10 11:11:29

来源: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注解了奋斗者的艰辛与荣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保利集团策划推出“鎏金保利·致敬百年”系列融媒体产品,搜集了系统各单位具有时代意义的珍贵的传家宝、老照片,以小见大,以物证史,一同回溯奋斗故事,牢记发展初心。

一件件生动具象的历史信物、一张张定格时空的泛黄照片,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铭刻了保利人砥砺奋进的足迹,更生动描绘出了保利人的精神图谱,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红色资源。

关于它们的故事

今天的保利人

值得听一听——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2000年。照片里是保利中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下属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保藏的我国最早的一批菌种。通俗来说,菌种是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可用于科研、生产、检测等多种用途。不要小看CICC保存的这些菌种,它们在我国传统酿造白酒、黄酒、酱油等食品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在酒精、乳酸、柠檬酸等工业领域也发挥着战略资源优势。它们的故事,要从近百年前说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开我国酿造微生物之先河

CICC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7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该研究室是我国最早成立、当时全国首个唯一的工业微生物发酵研究机构,由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陈騊声先生担任酿造研究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为当时的工业酒精生产、酱油工艺改良、菌种分离与保藏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为我国传统酿造技术、酿造微生物学、工业发酵技术的开拓与发展奠基了坚实的基础。

受时代发展和当时我国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建立初期的菌种保藏技术方法十分有限,保藏工作条件相当简陋,没有冰箱、更没有空调,只有在密闭的无菌间的酒精灯下进行操作,菌种保藏只能采用基础的斜面传代保藏维持,放置于室温。照片中这株编号为1001的冻干管,正是最早一批菌种中最具代表性的酿酒酵母,它的来源可追溯到研究室建立初期,像这样尤为珍贵的菌种,CICC有100多株,承载着我国近代酿造微生物研究的历史。

1935年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同仁合影,前排右2为时任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的金培松

不忘初心,恪守不渝

建我国菌种收集之规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护最早收集下来的几百瓶菌种不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时任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主任的金培松先生曾经孤身隐藏、抢救和保护,使这些珍贵的菌种最终得以保藏。

金培松先生照片

1941年9月,金培松先生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创办的《工业中心》杂志上发表了《本所历年分离鉴定及贮养之各种发酵微生物》,并单独在本所研究专报第126号上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最早出版发行的、有着较系统完整的编目规则的菌种目录。这本目录对中央工业试验所酿造研究室自成立十年来,所收集保藏的323种微生物菌种进行系统整理、编目、公布,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中央工业试验所出版的《工业中心》期刊

(1941年第九卷第一、二期封面与第三、四期目录)

1941年出版的最早的菌种目录:

《本所历年分离鉴定及贮养之各种发酵微生物》(共15页,此为前四页)

1973年制备的酿酒酵母1001的冻干管保藏卡片

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创世界菌种资源之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组酿造研究室更名为轻工业部上海工业试验所工业发酵研究室,金培松深知菌种的重要性,1953年在发酵室成立了菌种保藏组,自此标志着专业化的菌种保藏机构正式成立。1958年10月,根据轻工业部的决定,原上海工业试验所迁入北京,在北京组建了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发酵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前身),当时保藏的工业微生物菌种已达到400多株。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来的菌种保藏组成为了全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工业微生物中心,CICC正式成立。

至今CICC仍然保留着1941年菌种目录的编目规则,保藏着与该菌种目录一致的菌种160余种。采用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液氮超低温冻结和真空冷冻干燥方法,使这些菌种在低温、干燥、隔绝空气条件下得以长期永久保藏。CICC秉承“专业、效率、责任”的服务理念,积极引进微生物研发新技术,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的国家菌种资源库之一,收集保藏包括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菌种、现代工业发酵产品菌种、益生菌等特色资源达13000余株,每年为国内3000余家工业企业提供高质量微生物菌种资源和专业化技术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保利集团、保利中轻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

CICC菌种库

下一篇